肃宁招商指南
位置境域
肃宁县地处东经115°42′—116°02′,北纬38°16′—38°32′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。东与河间市交界,南与饶阳县和献县毗连,西与蠡县为邻,北与高阳县接壤。县人民政府驻地肃宁镇东距沧州市92公里,西南距石家庄市127公里,西北距保定市70公里。县境东西最大距离27.5公里,南北最大距离27公里,总面积515平方公里。
地质
肃宁县地处渤海湾盆地西部边缘冀中凹陷之饶阳凹陷,大部分乡镇处在凹陷的西坡。第三系底界或新生界的基底埋深达7000米。境内有大王庄潜山构造、大王庄北潜山构造、梁家村潜山构造、河间潜山构造、留路潜山构造、肃宁潜山构造等6个较大潜山构造,主要有河间——留路断层、梁家村——路家庄断层、大王庄断裂带、肃宁断裂、五尺断裂等5个断层,第三系有大王庄构造、窝北构造、梁家村构造、赵黄庄构造等构造,均储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。地层方面,肃宁县区完全被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,其中第三系蓟县系雾迷山组是冀中凹陷内石油的重要产层。
地形地貌
肃宁县地处华北平原中北部,属海河水系黑龙港流域洪积冲积平原,地势开阔平坦,无山峰丘陵。西南部较高,最高处为师素乡西谈论村,海拔17米,亦为沧州市境最高点;东部、东北部较低,最低处是邵庄乡朱家庄村一带,海拔9.5米。全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,坡度为0.254%。
由于历次洪水泛滥,河流改道,在流水的作用下,肃宁境内地表切割现象比较严重,形成一系列古河道缓岗、准缓岗、二坡地、浅平洼地、沙丘等微地貌类型,呈微坡状起伏。其中滹沱河冲积部分包括县境南部、西南部,地貌形态属高上地,地面坡度较大,万里大洼浅如槽状,在万里、官亭一带成带状分布着为数不多的砂丘;潴龙河冲积部分位于县境西部、西北部和北部;滹沱河、古洋河、唐河交互沉积部分位于县境东部及东南部,在古河道之间分布着条状洼地,地面坡度较小,多呈宽广平,浅如碟状。
气候
肃宁县属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。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热量丰富,雨热同季。年平均气温12.3℃。平均气温年较差31.2℃。1月平均气温-4.6℃,极端最低气温-24.5℃(1966年2月22日);7月平均气温26.6℃,极端最高气温42.8℃(1976年6月16日)。5月昼夜温差最大,达14.6℃。年平均日照2911.6小时,全年太阳总辐射134.605千卡/平方厘米,为沧州地区之冠。年平均无霜期183天。年平均气温0℃以上的持续时期为275天。全年降水日平均69毫米,平均年降水量528.7毫米,年极端降水量最大为948.8毫米(1964年),最小为186.5毫米(1965年)。降水多集中在6—8月,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2.5%。
土壤
肃宁县境内土壤以潮土类为主,分普通潮土和盐化潮土2个亚类,包括6个土属,26个土种,土壤质地沙粘适中。
普通潮土普通潮土分布最广,面积663839亩,占总面积的97.7%,其中南部、西南部及肃宁镇的一部分为壤质潮土,面积51.7万亩,占总耕地面积的91%;西部、西北部、东北部为中壤质潮土和轻壤质潮土;河北留善寺乡、韩村乡及梁家村镇、路家庄乡、窝北镇的一部分为粘质潮土,面积3.5万亩。其余为沙质潮土分布于万里镇、官厅等地,仅45亩,为半固定沙丘;沙壤质潮土分布于万里镇部分村庄,有3362亩。
盐化潮土分布在邵庄乡东南部、齐家庄乡的柳科村、梁家村镇的西九村一带,面积1.5万亩,占总面积的2.3%。
水文
地表水
肃宁境内无行洪河道,仅有排涝主干河道4条(小白河东支流、小白河西支流、于家河、古洋河),支渠8条,境内河流总长154.82公里,排涝控制总面积509.9平方公里。丰水年河流到雨季才有一定流量,旱季干涸。总输水能力156立方米/秒。境内一般年份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径流量,多年平均径流深12.9毫米,径流量677.25万立方米。
地下水
肃宁县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含水层中,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,可分为4个含水组。其中浅层地下水(第一含水组Ⅰ1)储存在地表至地下37米之间,单位涌水量8—10吨/时米,水位埋深4.7—7米,矿化度0.5—1.42克/升。由于过量开采,水位下降很快,埋深达20多米。咸水在全县范围内孤岛状零星分布,西部西北部基本无咸水,在万里、梁家村、路家庄乡一带咸水分布面积相对较大。
植被
肃宁县原始植被已被农作物所代替,植被多系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和树木,原生植被为田间杂草。在沙丘和沙壤质潮土上,有达乌里胡枝子、虎尾草、狼尾草、狗尾草、茅草、沙蓬、蒺藜等;在河边渠道及轻壤质潮土上,有节谷草、画眉草、马齿苋、马唐、刺菜、苍耳等;在粘质潮土和中壤体粘潮土上有稗草、车前草、三蔓草、野西瓜苗等;在盐化潮土上野生植被有碱灰菜、盐蓬、碱蓬、马绊草、红荆、羊角菜等。
2010年肃宁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%。
自然灾害
自然灾害有水灾、旱灾、风灾、雹灾、地震、霜冻等。出现最多、危害严重的是水灾和旱灾。旱灾平均四、五年一遇,水灾五、六年一遇。正常年占35%,旱年占35.5%,涝年占29.7%。雹灾从1962—1989年共发生22次,平均每年0.98次,主要发生在4—9月,以6月最多。
